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体会

时间:2023-11-25 12:49:25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体会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体会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点滴体会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点滴体会空间观念是指对物体的方向、大小和形状的知觉,是客观世界空间形式在人脑中的表象。空间观念是在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空间观念的积累,可以逐步形成空间想像力,这将为目前和以后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研究表明,儿童时代是空间知觉即形体直观认知能力的重要发展阶段。在小学,不失时机地学习一些几何初步知识,并在其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对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的影响都是积极的、重要的。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初步的,主要是使学生获得线、角、简单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形象,建立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概念,能够对不太远的物体间的方位、距离和大小作正确的估计,以及从复杂的图形中辨别具有各种特征的图形。下面就谈谈在使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点滴体会。

一、 理解与重构教材,培养空间观念

准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在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之后,应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教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新组织教学材料,重新建构教学过程,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如,三年级(下册)的“平移和旋转”一课,教材在编排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选取学生喜欢的儿童游乐项目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能有效引导学生从现有发展区向最近发展区过渡。理解了教材的编排意图,再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教学材料做适当重构。选择当地学生十分喜欢去的场景——奔龙公园,选取和教材编排意图相同的游乐活动项目,让学生直观感知物体运动方式。学生通过观察运动方式、比画运动轨迹、讨论运动特征、比较两者异同点,在轻松愉悦的数学活动中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含义,初步建立了两种运动方式的数学模型,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辨别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是学习难点。教材在编排时通过方格图上小房子的移动情况,让学生具体理解平移的过程和结果。教学设计时,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依托教材的编排思想,遵循教材思路,在教材方格图的基础上重构学习情境。设计小兔搬家的故事情节,用三只小兔的争论,引出认知难点——小房子到底平移了几格?这样的预设安排,十分符合三年级学生的数学现实和认知水平,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引起了不同思维水平学生的热烈讨论。接着,让学生动手实践,选取图上小房子的某个点进行描画、数数、猜测、验证,在具体操作中理解平移的距离。通过自主探索和讨论交流,学生对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有了动态的、丰富的表象积累,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 重视表象积累,培养空间观念

在小学阶段学习形体知识,应着重帮助学生建立有关图形的表象。小学生的思维特征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对他们进行空间观念的启蒙教育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即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为基点,但是这种感性认识又必须向理性认识升华,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在小学几何知识的启蒙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对长方形周长与面积的教学,考虑到学生对长方形周长与面积的概念容易混淆,在教学中注意周长与面积意义的教学,教学效果较好。

周长的教学: 走一走,绕讲台走一周;画一画,沿课桌面的四边画一周;指一指,课本封面的一周,使学生具体能看到“周”;围一围,在钉子板上围成一个平面图形;量一量,黑板面、讲台的一周的长度,再抽象出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概括出一个图形边长的和就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面积的教学: 摸一摸,用手摸一摸课本的封面、课桌面、门面、黑板面,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剪一剪,用剪刀剪两块大小不等的纸,感知平面图形有大有小,概括出“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面积”。

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1) 比一比: 花坛四周栏杆的长度叫周长,花坛的“面积”是指种有花草部分的大小。(2) 钉子板上,用一根线围成一个长方形;所围线的长度即“周长”,围成的面的大小叫“面积”,总体上感知面积是一整块,周长是一条线。(3)闭起眼睛画一画,边框长是周长,所涂阴影部分是面积。(4) 每人发一张白纸,用红色彩笔画一周表示周长,用蓝色涂上面,叫面积。

心理学研究证明: 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几何材料的操作,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巩固。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想一想、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等实践活动,逐步建立图形的表象,对于建立空间观念是很重要的。

三、 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培养空间观念

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素材,强化学生的直接感知,对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是十分必要的。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他们对图形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主要依赖于直觉观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使学生获得空间与图形的鲜明表象,积累几何图形丰富的感性经验。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优势,使无形变为有形,使有限变为无限。如,在一年级第一次接触到平面图形时,学生头脑中的表象非常有限,教师可以在课前从网上搜索大量的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资料,包括生活中这些形状的物品,以及为什么要把这些物品制作成这样形状的原因。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和议一议,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就远比单纯看几幅图效果要好得多。

几何图形的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需要学生在动态中理解。教师可通过一些软件制作简单的动画,让静态的图形动起来,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的目的。如,在四年级教学角的认识时有一个这样的知识点:角的大小与两边画的长短没有关系。可先画一个原始的角,然后用不一样的颜色让边延长,延长的过程用非常慢的速度放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确看到边无论是延长还是缩短,角张开的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这一现象。通过动态演示,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这一知识难点。

  四、 联系生活实际,发展空间观念

空间感的形成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学生的生活实际是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培养空间观念要将视野拓宽到生活空间,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

如一年级(下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心目中的长方形、正方形是什么样的,让他们从自己身边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接着鼓励学生动手把心目中的长方形、正方形摆出来、画下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主动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从而实现物与形的结合。再如,在认识“面积单位”时,在学生认识了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大小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寻找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实际大小。并让学生适当进行估计,如数学课本、课桌的面积大约各多少,等等。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对图形的感受与空间存在的几何图形建立联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确实就在我们的身边,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总之,要准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联系学生的生活,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重构教材,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广阔的数学世界中遨游。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解决问题,理解、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辩论直至感到豁然开朗,这是学习的一个新境界,这种氛围的形成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教学的面貌,改变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改变学困生的困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从而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但课堂教学中的合作活动如果教师组织不到位,则可能出现优秀生包办代替,学困生无所事事的情况。

如何让学困生有合作的空间呢?首先,在小组合作的角色分配上,要让学困生用手操作、用眼观察、用心思考,优秀生协助、辅导。其次,课堂小组合作时,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去,特别关注学困生的操作、思考,倾听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帮助他们对新知识加以理解和掌握。第三,小组合作结束后,在小组汇报时,可让学困生代表小组来汇报合作学习的结果,并提问:“通过刚才的讨论,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这样想?”“还有没有其他的想法?”等问题。这既是检查小组合作的情况,又可检查学困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五、 表扬有倾斜

“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屡遭失败容易导致学生的自我否定,产生认识偏差,认为“我不行”。实践证明,“成功是成功之母”才更加符合学生成长的实际。因为,当学生取得成功后因成功而产生的自信心,可以成为追求新目标、新成绩的动力,随着新成绩的取得,学生的心理因素再次得到优化,从而形成发展进步的良性循环。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赞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疾高明得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而“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往往被掩盖。他们尤其需要老师发现其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也会使他们信心倍增,勇气十足。首先,当学困生成功时,应积极鼓励和表扬他们任何一点小小的成功,哪怕对于一般学生来说是微不足道的“闪光点”,也要将其放大,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使他们感觉到自己处于一个不断成功的氛围中,从而鼓起对学习的热情,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其次,当学困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能用粗暴的语言伤害学生,要用热情期待的眼光和激励的语言给予帮助,让每个站起来的学生都毫无遗憾地“体面”地坐下去,使他们感到自己受到信任,从而克服自卑,树立信心,激发渴求知识的情感,对学习产生兴趣。

  六、 批评重技巧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场持久战。在转化过程中,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会不时地出现反复,有时需要采取一些批评的方式。如何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情况下采用批评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反复的问题呢?我认为可以采取有技巧的批评方式。比如,上课听讲又走神了,教师可以采用“影射式”的言语评价,通过表扬别的同学听讲认真来对该同学加以提醒;作业又完不成了,教师可以采取“传递式”的评价,先请该生所在的学习小组同学加以督促,而不是直接训斥……

英国心理学家帕西·布克说过:“衡量你是否成功的真正尺度是看你把多少数目的学生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学困生是学生中的最大弱势群体,转化学困生的关键在课堂,要把课堂教学的起点定为学困生,重点也是学困生,教师要用心去做学困生的朋友,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真正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